储能技术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也是低碳航空动力和绿色能源航空器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代表着国家能源科技革命和航空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2024年,为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培养储能科技、绿色航空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的决策部署,学院特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学制四年,招收理科考生,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满足从学士到博士的升学需要。
一、培养目标
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适应国家能源科技和航空动力技术发展重大需求,掌握自然科学、能源动力基础知识,以及储能科学与工程和绿色航空动力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储能科学与技术和绿色航空动力领域从事储能技术研发、器件设计制造、系统建设与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在储能科学技术及绿色航空动力相关领域的公司、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国防类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研发、设计、试验检测和管理等工作,成为该技术领域工程师或项目管理人员,也可进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预期毕业5年左右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自然科学、能源动力基础知识以及储能科学与工程和绿色航空动力专业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储能科学与技术及绿色航空动力领域的复杂科学问题,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2)具备储能科技领域和绿色航空动力工程实践经验,能基于基本科学原理并借助现代工具,对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储能系统及其生产、制造工艺流程。
(3)了解工程经济与管理方面知识,能够对储能科技和绿色航空领域相关工程实例进行经济、环境、安全等方面综合分析。
(4)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较准确地认识国家能源科技和绿色航空动力发展需求,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持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专业内容
本专业以“重基础、重交叉、重前沿、重实践”为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和低碳航空动力专业知识、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适应国家能源科技和储能行业发展的多学科交叉型复合高素质人才。学生需要掌握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物理化学、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理论及电化学储能、热质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和电动及混动航空动力等专业知识。
三、主要专业课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理论力学、工程材料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电化学基础、电化学储能技术、热质储能技术、航空发动机原理、氢能与燃料电池、储能系统与应用、电动混合航空动力技术、先进光伏技术、核电技术概论、风力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热泵原理与技术、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节能技术、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等学科基础和专业教育课程。
四、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用于解决储能科学与工程和绿色航空动力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文献检索与分析,识别、表达、研究、分析储能科学与工程和绿色航空动力领域的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储能科学与工程和绿色航空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储能系统,开发其生产、制造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储能科学与工程和绿色航空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系统仿真、设计实验、分析与处理数据,并通过综合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储能科学与工程和绿色航空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模拟与测试,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储能系统工程和绿色航空动力工程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储能和绿色航空领域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储能工程和绿色航空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项目研发和管理的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024年4月更新)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