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贺振宗,男,1987年生,燃烧传热与热能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航空飞行器热管理与能量利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秘书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综合能源研究院院长助理、能源与动力学院兼职辅导员。长期从事燃料电池与混合推进、航空发动机传热传质等方面研究,是我校“高效燃烧传热和混合推进”团队核心成员;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JKW国防科技项目、“两机”专项、国防科技重点项目、装发预研项目、民机预研项目、国防973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在能源、工程领域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授权专利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
幼时结缘,矢志航天强国梦
贺振宗本科就读于江苏大学,硕士博士阶段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关于如何与航天结缘,贺振宗提到:“我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军人,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军事国防相关的新闻比较敏感。上学期间,我注意到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比较快,神舟五六七号相继发射成功,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也由此对航空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1年,正在就读博士的贺振宗参与了某型光学材料加工成型的研究工作,由于加工过程中温度场分布不合理导致该材料质地不均,材料的光学性能大受影响,最终导致某型武器制导精度不高。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贺振宗在导师的指导下,带领师弟、师妹通过多方论证和实地走访,获得了该材料光学特性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为该材料的生产工作提供了理论研究指导,并确定了材料加工温度场分布与材料光学特性的关联匹配机制,历经1年多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一百次的科研试验可能才会有一次成功,但正是这份来之不易,面对成功的我们才会更加欣慰,面对一次一次的试错,我们才会更加淡然,研究就是要坚定一个方向,也许长达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甚至半年都没有好的一个结果,但只要坚持,我们的努力总会有回报。”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贺振宗也意识到,我国航空航天领域还存在许多“卡脖子”难题没有被攻克,解决这些技术难题不但能为我国国防事业贡献一点力量,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此,他更加坚定了从事国防科研事业的信念。
锚定方向,不用扬鞭自奋蹄
2016年博士毕业后,贺振宗经过多方了解和考虑,并通过导师推荐,决定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任教,加入了毛军逵教授所带领的“高效燃烧传热和混合推进”团队,继续从事航空航天相关的科研工作。
科研之路从来都是荆棘多、鲜花少的,在深入了解当前我国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热防护技术的“难度”和“痛点”之后,贺振宗敏锐地发现高温燃气和颗粒耦合辐射换热对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温度场预估及热防护的影响还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贺振宗随即组织课题组成员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此外,在团队的支持下,贺振宗还瞄准未来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发展需求,确立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为未来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力求为先进混合燃气轮机技术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技术在航空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已被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关注,但由于装置本身功率密度问题,一直没有走出实验室,得到有效推广。贺振宗作为课题组中该方向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带领团队成员通过文献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及研究所等方式,创新发展了多种燃料一体化重整制氢技术,提出了综合考虑燃料电池能量品质优化管理的系统架构,构建了基于改进的量子微粒群算法的燃料电池系统多目标优化调控模型,并搭建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试验装置,为基于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
授业解惑,一片丹心育良才
贺振宗目前担任学院研究生兼职辅导员,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学生热心关怀,在学业和科研上也对学生给予了悉心指导和支持,参与组织“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主题教育系列讲座等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积累,为学生成长成才引路导航。
贺振宗认为,培养学生要首先站在学生的立场为他们考虑,根据学生对自身的要求去提供帮助和指导。在提到自己第一个学生时,他格外自豪:“我们当时一起制定计划,他非常努力,总是没日没夜地进行科研工作,期间出现了很多困难,他也徘徊过,迷茫过,但我会耐心地一步步给他讲解涉及到的物理过程模型,最终,在透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之后,他的拼搏和付出也收获了满意的结果。”
学生学业取得进步、工作上获得成功的时候,贺振宗总是比自己做出成果更加欣慰。他说:“老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学生去成长得优秀,这是老师的天职。”他目前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一共4名,毕业2名。其中,2020年毕业的梁栋同学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2019年度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1年毕业的徐梁同学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2020年度航空工业奖学金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