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吉洪湖,1957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7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流体力学专家B.E.Launder教授。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传热和飞行器红外隐身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事的有关航空发动机传热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航空发动机进口部件的积冰机理、积冰过程预测与防冰技术研究、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和燃烧室冷却技术研究、航空发动机中封严结构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从事的有关飞行器红外隐身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飞行器和航空发动机红外辐射特征的计算方法研究和预测软件开发、飞行器和航空发动机红外辐射特征的控制技术研究。
曾经或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国防预研项目、国防基础科研、xx科技工程专项、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两机专项、及多项技术开发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4次;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奖1次,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1次。现为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燃烧与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会委员、《航空动力学报》编委。
治学精诚,诲人不倦
吉老师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主动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他在我院率先为本科生开设了《传热学》双语课程,后又陆续为研究生开设了《现代紊流测量技术》和《紊流理论与模拟》等双语教学课程。这些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在教学中,他注重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经常从日常生活事例引入专业知识学习,将深奥的学科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他注重学用结合,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环节,定期与学生就重要知识点进行互动讨论;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设学生课程展示环节,在此过程当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适应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由仿制走向自主设计的转变对专门设计人才的需求,吉老师主动为本科生开设了《航空发动机设计》双语选修课程。该课程拓展了本科生的视野、强化了专业认知,经过不断摸索、完善,目前该课程已成为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又有5位青年教师加盟,形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教学团队。为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他多次组织教学团队成员开展教学内容的研讨和改进,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了解到更多航空发动机设计的专业知识和前沿动向。
严谨笃实,授人以渔
二十余载春华秋实,吉老师先后培养了20余名博士、40余名硕士,许多学生远赴海外进一步深造学习,不少弟子已经成为国内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力量。目前他的科研团队中仍有在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5名。长期以来,吉老师不仅治学严谨、专业知识渊博,更以自身精益求精的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地影响、感染了每一位学生。
为了做到科研教学双肩挑、两不误,吉老师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与坚持。他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平时除了备课和上课以外,其余时间基本都用于为学生“解惑”。为了提高团队学习和科研效率,吉老师在课题组内设立了“工作日历”,学生可以随时在日历上与吉老师预约讨论,大家的不少困惑与难题往往在面对面的辅导交流中迎刃而解,使大家在科研中方向明确清晰,避免了不少“弯路”和无效劳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吉老师主动创新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理念,坚持培养“复合型”学术精英人才,夯实学生的科研基础,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和独立自主的科研攻关能力意识;吉老师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他认为,硕士生、博士生在科研过程中既是个人,更是一个团队,不仅需要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素质和研究能力,更需要培养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优良意识,只有主动融入到团队配合的科学研究过程中,自身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培养。
关注微信公众号